讓館員專業走在服務之前 打造以人為本的圖書館

【撰文●台灣國際資訊整合聯盟協會‧詹珺淳】

        英國有一系列的小說叫做福爾摩斯,裡頭為人熟知的角色是華生醫生與福爾摩斯,小說中華生醫生的個性就像以前的圖書館員,是一個助手、觀察者,被動的幫助使用者找尋資源,然而隨著時代、科技的改變,但圖書館館員應該要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學著化身為福爾摩斯,發揮館員的專業,以人為中心,主動協助讀者探尋及整理資源,讓知識創造出新知識,讓圖書館在數位時代裡,有新的價值與定位。



圖書館價值與館員角色的轉變
     
        加拿大的學者Ken Roberts在2012年提出,過去圖書館是消費型的圖書館,等待讀者上門,隨著個人喜好獨自享用資源;但在新的創作型的圖書館,看重想像力,重新去統整你現有的空間,協助創作產生。以上論點,可看出圖書館的服務已經漸漸轉型,近幾年,在臺灣,無論在公共圖書館或是大學圖書館也提供新的服務模式,例如:提供許多數位資源與科技,許多資源不是使用者個人可以去購買的,例如:電子資料庫、3D電影或是專業的儀器等,甚至建立創客空間(MakerSpace),期待使用者利用創客空間創作出新的資源。



        飛資得企業集團駱英豐創發長表示,這也代表館員需跟上科技的腳步,讓圖書館能夠與社會的脈動更加貼近,把對這些內容、議題有興趣的使用者帶進圖書館;過去圖書館都是被動去收集已經出版的資料,但是在現在我們應該要主動去創建資料,盤點現有的資源,無論是線上的或是離線的,任何可用的數位資源都應串聯,利用過去的資料,創造出新的使用模式。

"人"也是圖書館中重要的資源

        2004年Facebook崛起,2006年TIME雜誌上封面就打上大大的"YOU",文章內容開始以人為中心,可見每個人都在找尋機會,期待自己被發現、看見,不僅在社會中每個人期待被看見,其實在圖書館服務中,"人"的議題也不斷被討論,如何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提供服務,除了提供服務外,我們卻忘了學者、研究者、耆老等他們也是圖書館中的最珍貴的資源,但"人"的資源要如何產出,又要如何將這些資源鏈結起來,這是重要需要探討的課題。



        飛資得企業集團駱英豐創發長表示,在學術領域中,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怎麼去辨別這個人就是那個人,身分認證就非常重要,整理人的資源,第一步驟就是要將基本的權威建立起來。所以在學術領域中,Profiling Service(學者檔案服務、個人檔案)漸漸發展起來,2004年Google開始發展Google Scholar,2008年有Research ID、Research Gate、Academia.edu,2012年Google Scholar又進一步推出Scholar Citations Profiles,同年ORCID也被推行出來。其中ORCID只提供使用者作身分認證的事情,就像每個人只有一個身分證字號一樣。
名字權威之後呢?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童敏惠組長引用北大未名BBS上面的一句話來說明,"人"在學術機構或是研究機構中的重要性:在學術領域,知識就是強權,人才就是實力。

        怎麼樣才是"以人為本"的服務呢?人名的權威控制後,可以透過外部整理好的資源,把研究人員的學術成果,透過名字放進系統中,接著再蒐集國外的資料,或者是還未發表在國際的期刊、文章收入系統中,此時,每一個研究人員再加入自己研究的主題,有興趣的主題、參加的社團,甚至申請哪些研究經費、計畫,透過這些訊息的呈現,我們可以知道那些研究人員的主題是相關的,進而能夠串連研究人員的關聯性。

        近年來,全球正在推行世界頂尖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康乃爾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都成立"以人為本"的學術庫平台,因此為了展現國立臺灣大學的研究人員的研究領域、學術發表和團隊研究成果於2016年由圖書館推動執行臺大學術資料庫(Academic Hub),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童敏惠組長表示,由圖書館來執行這項業務,不僅可以了解圖書館服務的讀者是誰,提供甚麼工具是可以幫助他們,甚至能夠了解在學術領域中他們如何溝通,這些知識和訊息將有助於圖書館思索未來可以如何提供服務。



過程辛苦但成果豐碩

        由圖書館來執行這項業務,童敏惠組長表示,的確不容易,雖然系所簡介與教師學經歷的資料龐大,但是只要批次匯入,一個月就完成,建立資料不難,難的是ORCID帳號的建立與學術著作的匯入則是需要老師願意花時間協助,這時館員就需與老師約時間,童組長常常跟館員們分享,做事要用聰明的方式,要用好的方法與策略,若院長不願意,就一個一個跟老師解釋與約時間。除了資料建立不易外,也面臨初期系統不穩定的問題,人文社會學科的資料庫不完全等,童組長表示,也期待國家圖書館可以將臺灣期刊論文索引還有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的內容加入至ORCID裡。

        臺大學術庫可看出臺灣大學整體的學術能量跟團隊的成果,這是以學者為中心的系統,透過ORCiD的身分認證來辨別老師,也透過ORCID的資料庫來匯入他的著作,臺大是臺灣首例、全球第五例成功導入ORCID的大學機構,截至目前,臺大共有兩千六百多位研究者的個人檔案已經建立在學術資料庫中。這些豐碩的成果,對圖書館而言也獲得不少收穫,不僅激發館員的凝聚力跟加強受挫力,也拉近館員跟老師的關係,過程中深入了解老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圖書館形象。

        對於臺大學術庫的未來,童組長有期待與理想:希望圖書館能夠做到將研發處、機構典藏、系所網頁、教師升等的系統都能夠整合在同一系統,更重要希望能夠跟科技部等政府系統能夠有一個架接,變成學校唯一獨大的系統,如果能做到這樣,圖書館應該就算是成功了。

留言